什么技巧能「一日千里」?
如果第二次看到我的文章,欢迎点上方▲蓝字关注哟~
本文长度为3788字,建议阅读10分钟。
坚持原创,每一篇都是用心之作~
这是春节前最后一发拉,z哥先提前祝大家春节快乐~
回家路途漫漫,不妨好好读一下本文。
前阵子,在互联网圈有不少人说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在贩卖知识焦虑。
而最近,有赞的996工作制又被刷屏、吐槽不断。
我们不讨论这两件事本身如何,是真是假,是对是错。有多少人想过为什么这些内容这么容易被传播呢?
Z哥认为背后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总是对「付出」和「收获」有着不对等的期望。一旦这个期望被现实残酷的打破就会不由自主的产生“情绪”,既然产生了情绪就需要抒发,一吐为快。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比如,当你买一个专栏的时候,总想着学完之后会战斗力爆棚,升职加薪,出任总经理,牛逼哄哄了!
或者,当你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时候总想着有没有什么“捷径”或者省力的方式去完成一件事。
甚至希望能够拥有其他人没有的「一日千里」的技巧。
看到这,悲观主义者可能会说:肯定没有什么「一日千里」的技巧啊,哪有那么好的事。乐观主义者可能会说:肯定有啊,世界那么大,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一、真的存在「一日千里」的技巧吗?
z哥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先放一放,在文末揭晓。我们先不聊存不存在「一日千里」的技巧,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真的有一日千里的技巧会怎么样?
逐利是人的天性之一,同样是投入“1天”的时间,行“十里”和“千里”的两个技巧,大家会怎么选?必然是优先选择后者。
我们再把视角拉到我们所处的社会中,其实很多「新技术」的演进过程已经可以很好的体现那些「一日千里」的技巧所会将发生的事情。
有很多新技术能提升原先的做事效率千倍万倍吧?我想这个大家都能认同。
然后发生了什么呢?会逐渐普及到所有人。
比如,bb机和手机的出现使得联系一个人的效率提升了N倍。
这样一来,单以效率本身为目的的场景来看,还有人会使用写信的方式来交流吗?答案是显然的。
但是为什么最终手机胜出了呢?因为手机的通讯效率相比bb机更高,手机是实时双向的通讯,而bb机是单向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以,以完成一个完整的沟通来看,bb机就是「一日十里」,而手机则是「一日千里」。
因此,哪怕「一日千里」的技巧是存在的,但是也会被快速普及到有此需求的目标群体中,一旦普及,大家又在同一起跑线了。
二、那么我怎么才能跑的比别人快,实现弯道超车呢?
你也很清楚,一个技巧的普及肯定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利用这个时间差,可以短暂实现加速、超越。
那么,怎么才能获得更大的时间差呢?
这又涉及到另一个维度的讨论,技巧也分纵向层次。
很多表层的、非常具体的完成一件事的技巧,其实本质都是由下一层更抽象的技巧组成的。但是呢,越抽象的技巧,越会像大道理,会显得「知易行难」,往往会被我们大部分人给略过。
不过,如果你以一个长期主义格局来看,会发现越底层的技巧,反而越具有成长性,可以提供长期的、越来越大的加速度动力给你。
因为没有空中楼阁,没有凭空出现的事物。任何一个表层的技巧,你去思考一下:why?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你会发现它的下层还有其它的东西在支撑着它。
而越下层的东西,由于越抽象,所以可塑的空间也越大,可以在此之上建立多样化的“具象事物”。(比如,沙土的可塑性比砖瓦强,砖瓦的可塑性比已经造好的建筑强)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以,想要加速前行,更重要的是要有长期主义,去抓那些底层的技巧。
同时,当你在层层往下剥开的时候,你还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规律”。很多上层的技巧是由下层的多个更抽象的技巧组合而成的。掌握这个“规律”本身也是一种技巧。
比如,你想写出漂亮的文章。那么需要掌握常用的写作模版、套路,以及平时的金句积累等,有了这些,就可以组成一篇不错的文章。
但是,如果需要让这些模版、套路能够在想用到的时候说来就来,则需要由更下层的技巧的组成,比如总结提炼技巧(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分析法等),归纳分类的技巧(思维导图等)、回忆技巧(一些记忆卡片软件)等等,让你可以更快的在用时“唤醒”它们。
意识到这点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新进行技巧的组合运用。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的「组合式创新」。引用一段之前看到的报道:
有人分析了1900年以来的480项重大创新成果,发现技术创新的性质和方式在20世纪50年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原理突破型创新成果的比例开始明显降低,而组合型创新升为主要方式。据统计,在现代技术开发中,组合型成果已占全部发明的60%~70%。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突破型创新」是将「未知」变成「已知」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好比你去摘树上的果实,相对位置低的果实都被前人摘走了,剩下的果实越来越高,你需要花越来越多的力气爬的更高才能摘到。
而「组合式创新」则是通过组合多个「已知」的事物,发挥1+1=3甚至是10的效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后,你可能还是会不可避免的向外界借“技巧”,特别在进入一个陌生领域的时候。因为你需要一个可以快速上手的切入点。
但是,映入你眼帘的技巧有太多太多了,并不是每个技巧对你都有用。甚至很多的确有价值,但并不是你所需要的。
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发布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各种干货在不断涌现。大家其实缺的不是技巧的多少,而是如何找到真正对自己有用的,并且能够开始去做的技巧。
所以,如何通过有效的筛选,来找到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变得越来越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下面,z哥我来聊聊我自己是怎么来做这3点的,供你参考。
我想,我的读者们应该都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小伙伴,所以请你结合自身情况,作出个性化的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三、如何培养「长期主义」意识
长期主义的本质是:站在未来看现在。
你现在去看巴菲特价值投资历程,亚马逊Jeff Bezos的长期规划兑现,罗振宇的每天60秒语音,再去回想它们最初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就是“站在未来看现在”。
那么,未来是完全虚无缥缈的吗?并不是,任何的演进都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一个有序的演进,必然是搭建在一条稳定的核心主线上的,这条主线就是“不变”的东西,是可持续的。
正如亚马逊Jeff Bezos所说:未来十年事情什么不会改变?这才是你该重点考虑的。例如客户总是喜欢低价,这是不变的。
有了长期主义,你才有可能花10000小时去钻到一个领域里去,而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有了长期主义,老虎伍兹才会不断练习高尔夫球,库里不断练习三分球。
你可能发现了,这些事后越值得被称道的牛逼选择,往往都是选择的「延迟享受」。在它最初的时候总让很多人觉得是傻逼的选择。
所以,培养长期主义的关键点就在于对“价值”的定义必须是:显式的短期价值 + 隐式的长期价值。
至此,培养长期主义的过程就出来了:
做一件事之前思考一下它是否具有长期价值,并且这个价值是否对你有吸引力
其次,对短期价值也需进行评估,你是否能接收其短期价值促使自己可以坚持下去
制定阶段性目标,形成反馈闭环,促使坚持不断的去做
Z哥觉得,人活着,至少选择一件有长期价值的事情去做吧。这样,“迷茫”才会很少来找你。
四、如何进行「组合式创新」
正如前面所说,创新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想办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物尽其用」才是更有机会做好的事,也更现实主义一些。
而这的关键就是「组合式创新」,也被称为「积木式创新」。
这个看起来很简单,实际做起来很难。为什么呢?因为需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虽然任意两者或者多者的组合都可以称为组合式创新,但是只有1+1>2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所以,你只有通过思考,提炼更多的“基本元件”出来。再通过思考,推演不同的组合会产生的结果。以此来找到有价值的「组合式创新」。
拿ipod来举个例子,这就是组合式创新很好的体现案例(该案例来源于网络)。
当年,乔布斯重回苹果时,公司已经是奄奄一息了,它需要一个革命性的产品来拯救。当时的MP3产品已经流行了一段时间,但是那些MP3的容量非常小,一般只能容纳十首歌曲,最大容量的也只是容纳几十首歌而已,要更换歌曲还得通过电脑来回传送、拷贝。当时乔布斯觉得真正的音乐播放器不应该是这样的,它应该是可以将自己喜爱的歌曲都装在里面,最少也应该能容纳1000首,并且通过网络就可以轻松地进行更换的。他找准了这个突破口,却又因当时并没有适合体积小而容量大的磁盘而困惑。他没有自己组织力量进行研发这种磁盘,而是集中人力到处去找。最后,找到了由东芝公司研发的正好符合乔布斯要求的一种小体积大容量磁盘,而东芝公司当时还不知道如何运用这种新产品,觉得如果用在电脑上,容量不够大,而用在MP3上,所有生产MP3的公司又都不需要这么大容量的。乔布斯发现后如获至宝,立刻和东芝签订了独家销售协议,然后集中火力研发出了改变苹果公司命运的产品——IPOD。大家都知道最后的结果——IPOD大获成功。
提炼一下进行组合式创新的过程就是:
发现尽可能多能用的“积木”
思考不同“积木”之间的联系
对多个“积木”进行二次组合
五、如何进行高效的「信息筛选」
这点在之前的文章《你知识焦虑了吗?》中也有提到过我的方式——「三层过滤法」。
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有用的(明确自己需要什么)
使用速读、加倍速度播放视频等方式快速剔除不需要的信息
精读并做好分类和关联,让知识之间产生更多的连接点
六、总结
那意思就是没有「一日千里」的技巧咯?
抱歉,我觉得还真没有,但是「百日百倍」、「千日万倍」的“技巧”是有的。
就是坚持。
哪怕每天只比大多数人多1%,一年下来就是1.01 ^ 365 = 37.78倍。三年就是1.01 ^ 1095 = 53939倍。
通过「复利思维」打持久战。
相关文章: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一下右下角的「好看」。
这样可以给我一点反馈。: )
谢谢你的举手之劳。
▶ 关于作者:张帆(Zachary)。坚持原创,每一篇都是用心之作~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跨界架构师」(ID:Zachary_ZF)。
如果你有关于软件架构、分布式系统、产品、运营的困惑
可以试试点击「阅读原文」
也可以读读这些文章👇